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记者近日从安徽省教育厅获悉,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面向全省30余所高校开放选用。该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安徽高峰学科和新兴产业,覆盖高等教育11大学科、提供2600分钟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产业的深度融合。
据悉,该课程由安徽省教育厅指导,安徽大学联合在皖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运营。课程由“1+M+N”体系构成,其中“1”为AI基础知识,“M”为“AI+学科”,“N”为“AI+产业”,以此将学科前沿理论、产业实践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既能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又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安徽省13所高校根据学科所长深度参与课程建设。
“学科引领”“产教融合”“一盘棋规划”等成为安徽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显著特征。如围绕“学科引领”,安徽在此课程体系中打造了跨学科融合课程矩阵,如“AI+学科”模块课程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13所高校的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1个优势学科大类,开发18个专题,共计164节、1925分钟的专题内容。
在“产教融合”新路径探索中,该课程体系遵从“选用企业真实项目或前沿技术场景”宗旨,凸显产业导向性和实践价值。此外,安徽还设立了“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形成“建用一体”的运营机制,持续推进课程资源迭代更新,不断扩大课程影响力和覆盖面,赋能安徽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就像一场‘及时雨’,为我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全链条’支撑。”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学俊表示,“如今我们能够系统化重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框架,将人工智能思维融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让学生从大一就接触学科前沿知识,真正实现‘以通促专、通专融合’,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课程带来的教学便利,承担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的合肥师范学院教师苏喻表示:“通过政府主导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仅有效破解了教师‘单打独斗’的备课困境,更构建起‘减负增效’的教学新范式,标准化课程体系既降低了教师自主研发压力,又通过统一质量标准确保教学效果,形成教学质量与教师效能的双重提升。”
据悉,安徽省教育厅未来还将把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用好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多种形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等教育引领作用,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基础,探索构建大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